培养高水平“双碳”人才,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自:人民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

培养高水平“双碳”人才,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胜杰 林水静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然而,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双碳”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推动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行动计划。

“《纲要》的出台,不仅让社会公众从国家发展大棋盘的坐标中思考能源行业‘双碳’人才培养的意义,还能促使公众打破对传统行业的刻板印象,赋能能源行业相关专业的价值观和意义感,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等多方力量构筑‘无边界’合作平台,筑牢实现多主体信息共享、信心共创、多方共赢的‘共同体’根基,这些都将对我国能源行业人才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芦慧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说。

■■ “双碳”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能源报》记者在招聘网站猎聘上以“碳管理”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目前普遍月薪为2万元—4万元,其中某些上市公司的“双碳”事业部负责人可给到6万元—9万元和15薪的待遇。

“尽管我们高薪揽才,可还是很难招到复合型的‘双碳’科技人才。”某头部能源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无奈。

《2024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显示,在需求总量方面,2022—2023年,新能源行业碳排放管理相关职位增长率高达52%,位居战略性新兴行业前列。同时,绿色低碳企业注册量显著攀升,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企业超过217万家,年内新注册企业达42万家,同比增长32.5%,显示出企业增长与人才需求同步上升的趋势。

“‘双碳’行业作为未来市场发展的新蓝海,有许多新兴领域还处于发展初期,其中能源转型、工业减排、企业ESG与‘双碳’又有紧密的联系。”业内专家裴定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从社会招聘趋势也能看到,碳交易员、碳金融专家、碳核查人员、涉碳认证人员以及企业ESG高级管理人才都呈现紧缺状况。现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并没有成体系的培训,主要靠传统行业从业者逐渐转型而来。

除了供需失衡,芦慧还表示,目前“双碳”人才供需结构断层,学科学历断层明显。学科方面,能源类专业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如能源专业“碳圈”人才供需比相差35%;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年,新材料领域的人才缺口有909万人。另有数据表明,“双碳”人才在风电、光伏、储能领域的缺口各自达20万左右。学历方面,“双碳”岗位对人才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的岗位占比为55.04%,而供给则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博学历较少。

另外,人才质量与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据芦慧分析,“双碳”领域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初级从业者的成长也尚需时日。调查显示,目前“双碳”人才结构呈“哑铃”状,从业5年以上的人才占29%,3年以下的占52%。招聘市场中存在对3—6年中等经验人才需求大、供给少的问题。此外,多数求职者对碳行业了解不足,近七成缺乏实践经验。

■■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企业之间也经常交流,当前企业正处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过渡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压力也比较大。”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一般来说,企业更倾向于寻找具有一定能力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并拥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要是有一定的项目经验、行业经验甚至国际经验,就更为加分。”

据马勇分析,从需求方来看,“双碳”目标提出时间短、行业发展快,供需失衡。而人才培养方面,“双碳”涉及能源、环境、经济、管理、化工等多个领域,学科交叉性强,对复合型人才要求较高,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加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高校“双碳”相关专业课程少,师资力量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导致人才质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此外,行业标准和规范也还不完善,培养人才缺乏统一依据,影响输出人才的供给和质量。

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以电氢耦合领域为例,电气行业的人很少接触氢能行业,而懂氢的人才又多在化工行业,对电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目前对电和氢两个领域都了解的人才比较缺乏。”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加快构建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大学治理体系,可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发展氢能学科,培养氢能领域人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22年,华北电力大学设立全国首个氢能本科专业,现已招收约300名学生,着力培养未来氢能科学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新工科卓越工程师”。“目前,我们已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亿华通等企业合作,签署了一些实习和实训基地协议,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刘建国说。

■■ 建议形成“双碳+”嵌入式和“双碳专”专业化培养模式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实施好《纲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双碳”人才?

马勇建议,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优化专业设置,增加“双碳”相关专业课程,如碳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经济学、气候政策等,加强校企结合,并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加强在职人员教育,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在职人员的“双碳”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双碳”工作的要求。企业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鼓励员工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提高专业水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总工程师吕连宏表示,企业更应重视从内部挖潜,着重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使其树立契合“双碳”目标的理念与思路,尽快提升自身能力,逐步适应“双碳”目标下各岗位的发展需求。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不妨基于市场环境与自身发展需求,考虑引入第三方“双碳”管理服务机构,使其凭借专业知识与经验,助力企业在“双碳”转型中降本增效。

那么,国际上有哪些好的经验?芦慧向记者介绍,目前,国际上已形成“双碳+”嵌入式和“双碳专”专业化两种培养模式。前者指将“双碳”相关理念及基础知识嵌入原有传统专业知识中,在传统专业基础上进行“双碳”方向的延伸,涵盖多个领域;后者则以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专业目标,标准化培养“双碳”领域专项人才。

对此,芦慧建议,国内“双碳”人才培养需紧密围绕《纲要》所提总体要求,尽快系统形成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扎根中国大地、满足社会需要的“双碳”人才培养共同体模式。

马勇也呼吁,可适当引进一些海外人才,如积极吸引海外在“双碳”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人才回国发展,或者与国际知名“双碳”研究机构合作,引进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助推我国“双碳”人才成长,从而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