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明确:技能大赛特殊人才可聘用为(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大皖新闻讯 日前,《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支持技工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发布。其中明确,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优胜奖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选手,由用人单位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同意,按有关程序可聘用为(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该“实施意见”的“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板块中,明确要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制度。其中,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优胜奖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选手,由用人单位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同意,按有关程序可聘用为(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对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选手,分别给予20万、15万、10万和5万元的追加奖励。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牌的选手,分别给予3万、2万、1万的追加奖励。同时给予上述受奖励人员的专家团队对应奖励。以上奖励资金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5∶5的比例共同分担。对黄山市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贡献的单位,以市政府名义予以表扬激励。
“实施意见”还明确,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体系。适时举办全市性综合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广泛开展行业技能竞赛、专项技能竞赛和“徽州百工”劳动竞赛等活动,选拔一批市级技术能手,按规定晋升技能等级。对在全市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可按规定程序申报“黄山市技术能手”和“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
要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其中,扩大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突出能力导向,对符合条件的一线职工直接认定或破格晋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鼓励企业一线技能岗位职工人人持证。支持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其中,黄山市政府每3年开展一次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由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一次性发放1.2万元市政府特殊津贴。所需资金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支。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方式对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评选中向技术工人倾斜。鼓励企业参照《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建立多层级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发放一定的岗位补助或其他补助。
支持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落实“迎客松英才计划”,全职引进到黄山市新兴产业企业工作且符合《黄山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企业)》的人才,可按本人意愿选择享受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本人及配偶在我市首次购买自住商品房的,给予购房补贴,分3年支付;对A、B、C、D、E、F1、F2、F3类人才分别补贴120万元、90万元、6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6万元、3万元;本人及配偶在我市租房的,上述人才可分别按月领取6000元、5000元、4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600元、300元租房补贴,补贴期限以实际工作时间为准且最长不超过3年。先租房后购房的,支付购房补贴时扣除已领取的租房补贴。加大人才子女就学保障力度,D类以上人才子女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的,可根据人才意愿安排入园入学。E类人才子女,就读学前教育由工作地或居住地教育部门就近就便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尊重意愿、统筹安排。对新引进E类以上人才提供便捷医疗服务通道,企业人才享受期内每年免费体检一次。
依托企业、公共职业培训基地等,结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持续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5年,力争新建1个国家级、5个省级、2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评选1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每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万元的建设补助,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活动,对获技术创新成果奖、人才培养成果奖的大师工作室给予5万元奖励。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
支持整合资源组建职业(或技工)教育集团,支持职业学校合作引进优质企业资源,可按规定统筹使用学校预算收入向企业支付合作费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高技能人才、竞赛优胜选手等,可按规定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其专业技能或竞赛奖项相关的岗位任教,并按规定破格晋升职称。
推行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执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拓宽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应职业(工种)技能评价,实行对应专业理论知识免试。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