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金吒,二哥木吒,哪吒咋不叫“水吒”?

在最近爆火的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

我们得知

哪吒有两个哥哥

分别是大哥金吒

和二哥木吒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五行

金木水火土

来排序

那么我们的

“新晋百亿影帝”

应该叫

“水吒”

可他为啥叫哪吒呢?

2月11日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牛杰

在内蒙古新华书店(中山路书城)

进行主题为《魔童降世·文脉重生——

“叛逆少年”哪吒的前世今生》的

文化讲座

为你解惑

哪吒为什么叫“哪吒”

现场小观众

因为殷夫人最开始怀了三个孩子,本来应该分别是“水吒”“火吒”和“土吒”,但是在肚子里就被其中一个“吞噬”了,所以哪吒变成三头六臂。由于不知道最终剩下的到底是哪个,所以他就叫哪吒了。

但当然

不是这样

其实

之所以没按金木水火土来排序

是因为最初的哪吒

是个“歪果仁”

他来自佛教传说

最早出现在唐代

【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敦煌壁画中的哪吒】

哪吒是梵文的音译简称

全称为那罗鸠婆

哪吒鸠钵罗

那吒俱伐罗等

逐渐简化成了“哪吒”

哪吒本非孩童

而是佛教的护法神

属于夜叉一族

夜叉”是一种凶悍的鬼

因受到佛法感化

一跃成为护法之神

位列天龙八部众之一

女性夜叉十分美丽

男性夜叉则面容丑陋

性情暴戾

【敖丙:虽然你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啊】

这个哪吒是如何一步步

演变为

今天我们看到的形象呢

宋代哪吒故事更加丰满

析骨还父 降服石精

唐代以后

佛教中的哪吒形象

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

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

哪吒逐渐被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

被尊为“中坛元帅”

南宋时期

随着李靖演化为

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佛教中哪吒的父亲)

哪吒也成了中国人

在南宋

《五灯会元・遂州圆禅师法嗣》记载中

首次出现了析骨还父的故事

“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但和后来我们熟悉的传说

不太一样的是

他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度化父母

而不是要与父母“恩断义绝”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

《封神演义》的创作素材

这让其

从佛教护法

转变成为了道教的神仙道童

形象逐步扎根于中国本土

元代哪吒形象佛道结合

故事和现在很接近

元代到明代期间

哪吒的形象更加丰满

并且呈现佛道融合的趋势

逐渐本土化

源于元代 刊刻于明代的

《三教搜神大全》中

记载的哪吒传说

已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接近了

俨然已经被道教吸收

完全汉化

这时的哪吒被描绘为

面容清秀俊朗的青年

并在画像后述其为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鳞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明代小说大力宣扬

哪吒故事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熟悉的哪吒形象

更多来自于明代小说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和元代的记载相比

《封神演义》中的记载

细节更加丰富精彩

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

元代只是短短几句话

在明代小说中就变得非常饱满了

与元代记载不同的是

《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老师从佛祖

改为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

也对哪吒的生平故事

做了长篇幅的回顾

和《封神演义》不同的是

《西游记》中

将哪吒用莲花起死回生的

也是西方佛祖

“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事实上

太乙真人这个形象

是《封神演义》中原创的

清末哪吒形象基本定型

地方信仰与民间习俗融合

时至清末

哪吒形象逐渐统一

并由此基本定型

比如清绘本

《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

此时已为身穿肚兜的童子造型

有趣的是

该书画像上将哪吒标注为

“善财童子哪吒”

善财童子乃是

《西游记》中

被观音菩萨点化的红孩儿

哪吒并无此称谓

对此有学者认为

哪吒与红孩儿的

法术和兵器上皆非常相似

所以民间误将

哪吒与红孩儿混淆

但由此诞生出的

孩童哪吒造型却非常经典

【澳门哪吒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封神演义》等小说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影响了中国民间信仰这部小说中很多原创的角色后来都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神仙而其中的重要角色哪吒也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祭祀的对象

艺术再造的时代镜像

神话与历史的虚实交响

从古籍记载来看

哪吒的形象不断演变

从佛教中的护法神

逐渐融合了道教元素和民间传说

成为了一个神通广大

充满叛逆精神

又重情重义的孩童天神形象

正如牛老师在讲座结尾所说

从敦煌壁画到银幕里的哪吒

哪吒形象的每一次裂变

都是时代的生动镜像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

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轨迹

从佛教护法的金刚怒目

到反抗父权的少年觉醒

再到当代寻找自我价值的生命追问

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始终在为我们演绎着

超越时代的成长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