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演艺新空间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在如今的“演艺之都”北京,想看一出好戏,地标性的大剧场早已不是仅有的选择。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刚刚过去的元旦至春节假期,160余台500余场演出及活动在这里密集登台。焕发新生的老会馆、改造一新的旧厂房……百花齐放的演艺新空间,为“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注入更多时代内涵,也让多元业态同享演出红利。(据新华网2月12日报道)
长久以来,传统演艺模式被定格为剧场内的演出形态——舞台上灯光亮起,大幕启帷,演出开始……如今,演艺新空间正以其蓬勃的活力和创新的形式,逐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
那么,何为演艺新空间?
演艺新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形成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包括非传统营业性演出场所,商业综合体、老旧厂房、古戏楼等室内空间开办的演出场所,文化街区、产业园区、公园景区等户外空间开办的演出场所等。
演艺新空间之“新”首先体现在场所新。这类新型场所可以是传统剧场拓展出的新空间,可以是餐厅、茶楼、酒吧一隅,也可以走进书店、博物馆、文创园……比如河北省艺术中心作为石家庄知名演出场所,于2024年初打造集演艺、沙龙、文创等于一体的造艺空间,首演推出沉浸式音乐剧《月亮与六便士》,对大剧院做出有益补充。今年春节假期,亲子互动魔术秀《魔法觉醒》在造艺空间上演,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前去探索魔法世界的神奇奥秘。
其次是体验新。与在传统剧场内观看演出相比,演艺新空间内的观演关系发生了较大改变,舞台的镜框式限制被打破,更加强调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比如爆火的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出场所被设计成一座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和观众席融为一体。观众置身场景中,有的人甚至被选中参与剧情,从“看戏人”成为“入戏人”:帮千户大人认人头、去门外送东西、领到老板娘金镶玉的喜糖……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是传统剧场很难给到观众的。
此外还有业态新。衔接多元业态是演艺新空间发展的重要思路。在百年戏院里看一场京剧,散场后来一杯戏曲主题咖啡;在热闹的商业区逛一天街,晚上去听一场国风音乐会;在工业范儿的文创园里拍照打卡,再来体验一把紧张刺激的沉浸式戏剧……提供优质剧目的同时,演艺新空间在经营模式上融合多元消费场景,巧妙延长观众驻留时间,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其他业态集聚发展,实现文旅的深度融合。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到推出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打造演艺新空间。作为多业态融合的场景空间,“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正在深深嵌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它们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催生全新消费场景等方式,不仅推动了演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