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做好“加减法” 筑密治污网

“沟渠干净整洁,河道通畅宽敞,岸上还有集体产业,得劲!”日前,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药王庙村小流域治理现场,打通水面、清理淤泥、种植药材……一个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治理模式,引得周边居民连连点赞。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肩负着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淅川县将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有机堆肥厂、生态沟渠、生态多塘和生物隔离带,安装物理杀虫灯、害虫诱捕器等,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富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同步推进。近年来,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73平方公里,有效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和养分流失。

“经过粉碎浸润、蒸汽高温灭菌、接种发酵、固液分离等流程后,秸秆就变成了生物有机肥。”在淅川县九重镇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广正指着一袋袋摆放整齐的有机肥介绍。目前,该企业年秸秆处理能力3.5万吨,年产有机肥3万吨,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淅川县有效推广测土配方、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质量可追溯基地45个,林果产业有机肥使用占比超过80%,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20吨、减少纯氮用量4000吨。

与此同时,累计投入12.5亿元,先后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建设污水管网41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到8.5万吨;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12座、垃圾转运站35座,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9处,基本实现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

在库周,做足“减法”,不断减少面源污染;在水库,则做好“加法”,打造一套“水陆空”立体监测防治体系,守好一库碧水。

在高空,有卫星遥感监测,在库区四周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在水面,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受到水利部和长江委的充分肯定。在库岸,8000余名清漂、护水、护林员队伍组成网格化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常态化开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饮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4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