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绘就乡村新画卷|文化遗产走上“云端”,数字化让千年石窟“青春永驻”

大河网大同讯 十月的山西大同已是满目金黄的时节,秋风送来凉爽,但这座古都的文旅热度却丝毫不减。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大多场景取自山西,它的“爆火”让不少观众开始向往一场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旅行。而云冈石窟,是必到之站。

10月12日,记者随行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采风活动来到这座千年石窟,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缘何出现在数字化命题中。

【文旅热】年轻人借位拍照与大佛“击掌”

游客打卡走红的“击掌”大佛

和大佛隔空“击掌”,是当下年轻人打卡云冈石窟最热门的方式。

“微笑在云冈无处不在,这也是年轻人喜欢和佛像互动的原因之一。”云冈研究院讲解员高亦欣说道,面部的塑造最能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依附,也最能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云冈早期洞窟大佛的微笑偏神性,微笑中充满了拓跋鲜卑民族英雄式的自信和骄傲,相比大佛的微笑,菩萨造像的笑又更加浓烈。”

第20窟露天大佛

丰腴的脸庞、挺立的额鼻、微笑的嘴角……第20窟露天大佛身姿挺拔,目光悠远坚定,嘴角微微上扬,既威严霸气又以微笑为桥梁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走在景区,看到不少游客驻足与大佛互动合影。

“云冈洞窟造像丰富多彩,无论是洞窟形制还是造像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微笑形式也自由和浪漫起来,充满生活气息,极具感染力。”高亦欣介绍道,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一条通往盛唐的路。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主持营造的这座大型佛教石窟寺,不仅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还展现了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的气魄。

游客举起手机记录石窟之美

“可以看到,有些佛像的头发丝根根分明,衣服上的褶皱也是细致入微。”高亦欣称,对云冈石窟的喜爱,也是追求一种自信、永恒的美。

在这自东迄西约1公里的山崖上,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佛学浪漫的内容、至善的境界以静穆唯美的雕塑形式呈现出来,是云冈石窟历经千年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的原因所在。

【数字化】科技助力石窟“青春永驻”

从创意打卡照到深度研学游,历经多年修缮保护的云冈石窟,展示着开放、包容、融合、自信、创新。然而,现在的游客也许很难想象,这座瑰丽无比的艺术殿堂,在过去是另一副模样。

作为石窟艺术的瑰宝,云冈石窟该如何保存得更为长久?答案是数字化。

采集信息数据、制作洞窟的可移动3D打印复制版本……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为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必经之路。

“云冈石窟以洞窟数字化为基础,对典型洞窟数字化建模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数字化采集项目等先后实施完成。”据介绍,云冈石窟的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大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目前,云冈研究院与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已成功完成对第三、第十二、第十八窟的等比例复制;第十二窟实现了可拆装和运输,可以实现在外地展出。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成果还不止于此。在云冈石窟最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西侧,有一座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坍塌的立佛。为了重现佛像原貌,云冈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依据在石窟周围考古发掘出的130块残石,利用AI技术进行拼接重组。并通过虚拟复原,让第20窟西立佛在数字世界里得以重新矗立,原本残缺的石窟也重现了昔日的恢宏。

当下,“文物医生”们正通过他们的专业技术和不懈努力,让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活起来”“动起来”。

【新高光】让大众近距离感受艺术的永恒

“石窟千年犹自在,人事几度到来归。”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1500余岁的龙门石窟,也迎来了又一轮“高光时刻”。

作为云冈石窟的姊妹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也将数字化保护作为“重头戏”。

洛阳龙门石窟

202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寻探确定原位、虚拟复位研究展示中,根据流散文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复位复原研究展示,由此开启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相继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三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四件数字化回归文物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事实上,不止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中的莫高窟(甘肃敦煌)、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亦是如此,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文物“穿越”千年,也让原本矗立千年的文物再现开凿伊始的美,让大众有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感受的机会。(董蕾)

编辑:陈梦伊审核 :莫韶华